Color Academy
Color & Pigment Museum (CPM)
Color & Pigment Museum (CPM) M
Color & Pigment Museum (ICM)
灰 陶
灰陶的历史
灰陶由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发展而来,在从偃师二里头到春秋时期遗址发现的陶器中灰陶约占90%以上。
灰陶不仅在新时期文化中占据一定位置,到了夏商周时期,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更加不可忽视。根据胎质以及是否含砂,灰陶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。前者人们主要用来作为饮食器具、盛放物品以及其它功能,后者可以用来作为煮饭的炊具使用。
到了商周时期,人们对灰陶的使用已经不满足简单的盛放类器具,开始应用到建筑及其它领域,屋顶上的瓦当属灰陶制品,西周早期出现了陶瓦,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砖,除此以外还有排水管。据文献记载,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了陶制排水管,用于宫殿排水。这种圆筒形水管的造型一端粗、一端细,在细的端口有纹痕,便于同其它水管相接。
灰陶的制备
灰陶是先民最早烧制的陶器种类之一,陶器的颜色同陶土的成分存在一定关系。灰陶的制作材料为陶泥,主要成份是:氧化铁、氧化锰等,经过高温煅烧,陶胎的铁氧化物发生反应,从而出现灰色,灰陶是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。胎质较硬,经久耐用。它的烧制原理是:坯体入窑以后,用还原焰焙烧,陶胎的铁氧化物还原为二价铁,使陶胎现出灰色。烧成温度一般在840-900摄氏度左右。最高可达1100摄氏度。根据胎质的粗细及含砂与否,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。
灰陶的制作不仅涉及到陶泥的选择和处理,还包括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气氛调节。通过调整烧制条件和原料配比,可以制作出不同颜色和质量的灰陶产品。这种技术的掌握和应用,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陶瓷制作技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。
相关文献
经典作品介绍